12年孵化企業1000+,他在松山湖畔種起一片“蘋果園”
時間:2021/5/18 訪問量:2125
近期,2020年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掀起一陣“雙創”熱潮,吸引全國各地近千個創新項目踴躍參與。東莞小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(下稱“小豚智能”)過關斬將,憑借“全自主無人艇關鍵技術及裝備”項目榮獲總決賽特等獎。
事實上,小豚智能是5年前,由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(下稱“工研院”)引進松山湖的創新創業團隊。期間,從產品研發、技術轉化、實驗室建設到產業化發展,工研院為其提供了全鏈條的產業孵化服務。如今,工研院、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(下稱“廣智院”)院長張國軍鼓勵小豚智能走出工研院,入駐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。他認為:“我們不僅要培育‘蘋果樹’,還要打造‘蘋果園’,源源不斷向園區輸送企業。”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
2008年落戶松山湖時,工研院只有30余人創業班底。如今,工研院的研發團隊已發展至800余人,孵化企業1000多家,服務企業近20000家。在這平行時空中,松山湖也從當初的一片荔枝林,升格為如今的國家級高新區,并躋身“國家隊”序列,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。可以說,工研院是松山湖歷史的見證者,也是這片土地的建設者。12年來,工研院與松山湖攜手同行、共同成長。接下來,站在“十四五”開局、松山湖建園20周年的新起點上,工研院也將從前沿創新到產業孵化,繼續為松山湖科學城提供創新發展新動能。2007年,本著“把學問做在車間里,把文章寫在大地上”的信念,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代表華中科技大學,與東莞市政府、廣東省科技廳正式簽約共建工研院。

2008年,張國軍在恩師李培根的推薦下,來到松山湖一起建設研究院。“放眼望去,除了質檢中心,周圍都是一片荒地。”張國軍回憶,當時團隊看上的,是東莞制造業名城的金字招牌。“東莞制造業發達,華中科技大學具有機械制造上的學科優勢,這是二者最大的契合點。”

到松山湖以前,張國軍已是高校里年少成名的教授。從學術象牙塔到建設研究院,他的想法只有一個:將科技與產業相結合。張國軍認為,高校里很多研究成果往往像“青蘋果”,而工研院將研究成果轉化的過程,就是把“青蘋果”變成“紅蘋果”的過程。“‘青蘋果’好看不好吃,‘紅蘋果’好看又好吃。”他說。但是,“做學術看長板,做企業看短板。”初到松山湖,張國軍的心里仍沒有底。建立之初的工研院僅有30余名班子成員,建設經費也并不寬裕。他們有的,僅是一個堅定的信念:“充分利用學術成果,在南粵大地生根發芽。”

當然,創建新型研發機構,光有信念遠遠不夠。為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,2010年,工研院率先開展“三無三有”體制機制改革。張國軍認為,工研院堅持“事業單位、企業化運作”模式,雖然無編制、無級別、無固定運行費,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可以實現市場化盈利,并通過“創新創業與創富相結合”的激勵機制,激發團隊創新創業活力。12年以來,從建團隊、搭平臺到拓空間,作為新型研發機構,工研院的研發團隊已發展至800余人,工程化團隊已發展至1000余人。

2015年,廣智院正式誕生。隨后,依托工研院、廣智院,打造了“華科城”品牌系列孵化器,“兩院一城”的創新成果轉化體系逐漸形成。目前,工研院打造了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,擁有7支廣東省創新團隊,9大園區,共服務企業近20000家,孵化企業1000多家,自主創辦企業超過100家。2020年12月底,小豚智能的“全自主無人艇關鍵技術及裝備”項目榮獲2020年松山湖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。項目負責人耿濤表示,自入駐工研院這五年以來,公司完成了從產品研發、實驗室建設到項目落地產業化等。“感謝工研院一如既往的支持,這里沒讓我們失望。”耿濤透露,目前,小豚智能打算入駐松山湖創新創業社區,并進一步擴大發展規模。

張國軍表示,隨著工研院的隊伍不斷壯大,研究水平與產業化能力不斷提升,宛如一棵“蘋果樹”。但是,“我們不僅要培育‘蘋果樹’,還要打造‘蘋果園’,源源不斷向園區輸送企業。”事實上,小豚智能,僅是工研院對園區發揮外溢效應的一個縮影。從2008年至今,工研院與松山湖的成長是交相輝映、相輔相成的。2010年,國家高新區論證會在工研院召開。同年,松山湖正式升格為國家高新區,成為園區實現“彎道超車”的歷史轉折點。2020年7月,松山湖科學城正式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,躋身國家戰略隊伍,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。11月,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隆重舉辦,上百位院士專家齊聚松山湖,為未來科學城出謀劃策、把脈開方。

這十年,松山湖高速發展,從當初的一片“荔枝林”變成一座“院士之城”,工研院扮演了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。其中,李培根院士親自謀劃建設工研院、擔任十年工研院理事長,為工研院發展指明方向;邵新宇院士自2008年起連續十年擔任工研院院長,并作為項目總負責人,帶領工研院發起國家數控一代工程,牽頭建設的智能制造車間已被評為首批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程。目前,邵新宇繼續擔任工研院理事長一職,并積極推動大功率激光器研發。

在產業化方面,熊有倫院士創立廣東思谷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并擔任首任董事長,帶領團隊參與4項國家智能制造標準制定,并成功入選工信部“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” 項目。目前,該公司已成功進入華為、美的、格力、三一重工等龍頭企業的供應體系,成為國內領先的工業級RFID產品解決方案供應商。正如李培根院士所說:“按照‘立足創新、面向應用、服務社會’的學科發展思路,學科要服務于地方發展。”這些年來,工研院還創下多項東莞“第一”,擦亮了松山湖的招牌。2008年,東莞第一個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基地在此誕生;2011年,建成東莞第一個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;2011年,東莞科研平臺第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成立;2018年,工研院獲批東莞唯一一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;2019年,工研院代表東莞中標首批國家制造業產業集群示范機構,目前正積極打造智能移動終端產業全生態鏈。
此外,2013年,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正式成立,次年便成為松山湖第一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。多年來,工研院所孵化的9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,近一半均落戶松山湖。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規劃的開局之年,也是松山湖建園20周年。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,松山湖科學城如何由“園”向“城”實現跨越式發展?“對松山湖來說,強大的電子信息產業既是優勢也是劣勢。”扎根松山湖十余載,對于這里的現在與未來,張國軍坦言:“要實現長遠發展,仍需培育新的產業方向。”張國軍談到,未來的產業,不應只追求數量與產值,而在于高質量發展。通過培育明星企業,建設新的園區,輸出高質量產業,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。例如,結合松山湖獨特的資源優勢,加強無人自主技術、智能終端、工業大數據及激光產業的培育力度。

“以前在擴容,現在要做的是提質。”其中,張國軍認為,在激光產業上,松山湖擁有全國唯一、全球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,阿秒激光、南方光源等大科學裝置集群逐漸成型,在深化前沿基礎研究中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。與此同時,工研院在激光產業中已打下良好基礎,開發出國際首臺單模塊5KW工業級光纖激光器,以及國內首臺30KW合束功率光纖激光器,突破了“卡脖子”技術難題;工研院所開展的“高功率光纖激光驅動13.5nm極紫外光刻光源的機理與優化研究”項目,也已獲首批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立項(全省共13個項目)。因此,張國軍表示,激光產業將有可能成為松山湖下一個新的增長點。

當然,新產業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堅實的人才團隊做支撐。張國軍表示,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浪潮中,良好的就業創業氛圍能有效發揮虹吸效應。但在人才流動上,對松山湖而言,既有機遇,也有挑戰。張國軍認為,接下來,仍需充分發揮“東莞智慧”與“松山湖智慧”,以更加靈活的人才政策,從加強人才補貼、提升住房保障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,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松山湖科學城建設中。
出品:松山湖融媒體中心
編輯:張珊珊
校審:黃少宏 陳啟亮